close

張翼、王俊秀談“如何看待中國社會信任度下降”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副油煙靜電機所長張翼(左)、副研究員王俊秀做客強國論壇

【張翼】:各位網友,大傢好!

【王俊秀】:大傢好!

《社會心態藍皮書》:流動人口與戶籍人口矛盾愈發尖銳

[網友故園春早]:能否請二位嘉賓介紹下編纂出版《社會心態藍皮書》的初衷?

【王俊秀】:社會心態的研究是我們社會心理研究室已經從事十多年的一個課題,這種研究主要是定性社會轉型人們對心理變化比較快,我們主要是研究所說的社會心態是多數人的心態,我們另外一種說話是眾數心理。 我們對這個課題的研究,因為十多年瞭,積累瞭一些社會心態各個方面的一些課題的內容。這個內容是從政府機關、社會大眾都很關心,所以我們把心理學的一個研究讓它科普化,就是讓大傢都能夠瞭解,所以我們就用藍皮書這種形式來出,2011年5月份我們出瞭第一本。今年出的是第二本《社會心態藍皮書》。

【張翼】:社會心態是改革開放以後整個中國的一個非常重大的變化,在變化當中國傢越來越重視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十二五”規劃中,我們國傢要建立一個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社會的變化、對民眾的疏導,以及心理的關懷、人文的關懷,這樣的角度出發來進行。在黨的十八大的報告裡面,也重申瞭要建立積極向上、健康向上的社會心態,這也是我們國傢社會建設的一個重要的內容。我們一直把社會心態研究作為我們所裡面非常核心的話題之一,而且我們《社會心態藍皮書》也作為我們社科院藍皮書系列的一個長期支持的項目,所以在未來十年裡面,我想這個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網友老豆腐]:《社會心態藍皮書》總結瞭當下社會的哪些問題?有哪些心態是不健康的?如何去化解?靜電機保養

【張翼】:中國社會的發展變化當前面臨好幾個矛盾,一個矛盾就是征地拆遷產生的矛盾,第二個就是流動人口與戶籍人口之間產生的矛盾,第三個就是勞資雙方之間產生的矛盾。但是從最近一段時間來看,流動人口與戶籍人口之間的矛盾正在演化為更加重要的社會矛盾。原來僅僅表現在戶籍人口對流動人口的制度性的歧視這個方面,也就是說他的就業、他的住房等等方面,最近演化為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產生瞭教育資源的分享。對於戶籍人口來說,心態是很重要的,就是說,由於覺得你來以後搶奪瞭我的資源。農民工朋友到城市裡面做瞭很多建設,認為把美好的青春奉獻給這個城市,我應該享受產生的所有的公共資源。這兩個心態就出現截然矛盾。所以可以看到北京市的教育部門要出臺流動人口子女參加高考的這個問題的時候,北京市有很多媽媽,很多的人反對,說你要開這個口子,我們在北京的教育資源本身就沒有享受好,你現在還要讓他們來享受,對於外地人來說,更加虧瞭,這麼長的時間裡面,他貢獻在北京,結果在北京、上海、深圳這些地方,拿不到參加高考的權利,所以,那個心態本來是下層百姓裡面的,心態就相互對立的情況,這個問題怎麼樣開放的包容的,像“十二五”發展規劃裡面建立開放包容,就是這個意思,一方面你要開放,這個城市不是你自己的城市,是全國的城市。包容就是人傢進來以後,別說他是建設者,即使他不是建設者,也不能說不讓他的孩子享受這個資源。因為人力資源是國傢的資源,有任何一部分資源受教育出現瞭問題,對將來國傢的發展都會受到很大的負面影響。所以,在這裡面,有很多問題,但是這個問題日漸成為計劃矛盾的大問題。

[網友Oct]:請問嘉賓,在《社會心態藍皮書》中,所說的信任度跌破及格線是怎樣的具體體現?及格線是代表怎樣的意義?

【王俊秀】:關於我們社會信用的調查,實際上需要說明一下記分的方法。所謂及格線是人們最常用、最習慣用的記分方式,而我們在調查中間不是用百分之來問的。我們調查的時候,對於信任問題,基本上是分成五級的,五級就是非常信任、比較信任、一般、不太信任、非常不信任。一般記分的方法,非常信任是記五分,依次是4分、3分、2分,非常不信任記1分。現在說的及格,按照一百分,按百分之來說,就是60分及格。如果我們換算一下,基本上60分對應的就是一般的狀態,一般的狀態就是說它是介於信任和不信任之間的一種狀態。如果在一般的傾向於比較信任那一端,就是60分以上的是傾向於信任,而往下掉一點就是傾向於不信任,我們說這是一個分界線,它所跌破及格線隻是媒體的一個說法,實際上在這一點上,我們已經整體的狀況發生瞭一個比較嚴重的變化,就是傾向於不信任瞭。所以,這應該是說是一種不樂觀的狀態。

公眾信任度總體下降與轉型期社會失范密切相關

[網友春暖花開323]:嘉賓好,中國目前社會的總體信任進一步下降,表現在哪些方面?

【王俊秀】:這裡面要澄清一個概念,社會信任裡面一般分為人際的信任和對於組織的信任。社會總體信任是指我們不明確的說是人際的還是組織的,是籠統講的信任叫社會總體信任,這裡並不是指整個社會所有的人,不是這一個概念,隻是我們籠統講的一般的信任,這是首先要澄清的一點。 進一步下降主要表現兩個方面,一是人際信任的下降,再一個是人對組織或者叫機構的信任的下降,主要表現在這兩塊。

[網友賈勝國]:一個國傢、一個社會的公眾信任度與哪些因素有關?信任度下降背後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張翼】:一個國傢的變化、轉型從一個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工業社會向後工業社會發展的過程當中,原有的這樣一個制度、宗教、價值、法律這些體系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公眾的行為以及他的精神心理的因素相對變化的比較慢一些,也就是物質資源的變化快於精神層面的變化,而制度層面的變化往往又使得公眾的變化的跟進的過程有一個滯後,也叫文化的惰距,文化惰距的出現使得制度出現大量的變化,所以,就形成像西周末年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在現代社會裡面我們把它叫做失范,失范的存在使得公眾對互相之間的信任存在瞭諸多約束的基礎,這時候就出現瞭咱們中國的社會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變化營業用抽油煙機過程當中,由於人口的流動、城市化的進行,就從熟人社會進入到瞭陌生人社會,在陌生人社會裡面,又由於人與人之間的隔離,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之間的交流,這就是出現瞭一些阻隔,所以我們看到進入瞭一個非常大的社會體系以後,反倒你看到的情況是人的孤獨感增加瞭,人們的不信任感增加瞭,而且由於社會的變革所出現的一些引起人們物質層面、生活層面、消費層面的一些因素也發生瞭重大變化。比如你去買物價的時候,你不知道這個價格多少是合適的,商販希望價格高,消費者希望物有所值,對於貨物的質量,消費者不是專傢,你鑒定不出來,你無法完全的信任,所以,社會競爭度的變化與管制的疏松,也與整個社會體系的建設,社會發展跟進的速度有很大的相關性,如果社會變化的速度很快,但是社會跟進的不利,管制跟不上,這些導致公眾的信任度就會下降,他既從自己的消費過程當中產生瞭不信任感,也對監管當局的作為產生瞭不信任。這些不信任加起來以後,就對整個公眾,哪些東西是可信的,哪些是交易成本比較低的,哪些是交易成本比較高的,這些東西就產生瞭疑問。因此,有很多原因導致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社會變遷,以及整個我們的國傢在改革的過程當中制度跟進的管理不利這些方面有很大的影響。

[網友道德無用]:請問嘉賓,公眾信任度整體下降的問題,在城市比在農村更為突出,這是為什麼呢?

【張翼】:在封建社會裡面,或者在農村社會裡面,在農村社區裡面,人們的變化基本是不大的,非常固定,姓張的村莊,姓李的村莊,在這個村莊裡面人人都認識,這個社會裡面定義為初級群體的社會,人與人之間建立的關系是面對面的、相互信任的、情感性的交流,而且是持續性的、長期的交流。所以,社會規范之下,即使不簽訂合同,沒有什麼文本的約束,人也遵守基本的規則。在城市社會裡面,這個市區的擴張,導致陌生人社會的進入,即使簽訂瞭文本的合同,或者文本的約束,人與人之間的交易成本也會上升,也會使得信任度有所下降。再加上這個城市的人流動率非常大的社會,流動率大瞭以後,就導致今天存在的這個個體,可能明天就到別的地方去瞭,不是搞持續的,而且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逐漸變化為非面對面的關系,比如網絡的交流,還可能是借助於微博的交流,甚至報紙,這些東西你看不見、摸不著,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說城市社會的信任度低於農村社會的信任度。城裡面即使有防盜門,即使加瞭窗欄,也難以防止這種外在的風險,因為陌生人社會裡面,你們傢到底去的是賊,還是去的是一個客人,沒有人能夠識別,而且在城市的社會裡面,如果你隨便地問人傢的情況,涉及到我的隱私,所以誰到瞭人傢傢裡去,允許去不允許去的,沒有基本的識別,所以導致信任度也會下降。

【王俊秀】:公眾信任度下降,在城市比農村更突出,可以這樣說,因為農村人和人之間基本上是熟悉的,是屬於熟人社會。而城市不見得人和人之間都認識,或者多數人實際上是不認識,所以就會是我們所說的陌生人社會。所以,對於熟人社會來說,這個信任問題實際上是不突出的。因為你對他瞭解,知道他的一些背景的東西,或者跟他有過以前打交道的經驗,所以這種互相的互動的,實際上問題不是很突出,信任不是一個突出的問題。但是在城市裡面,多數人是要和陌生人打交道。尤其是在市場經濟的這種環境下,更是要和多數陌生人和陌生人之間的交易,所以城市之間的問題自然會比農村突出,這並不是一定就是一個壞的事情,其實是一個很自然的現象。

[網友孫亞非]:請問您如何看待中國社會信任度下降,是否要用唯物辯證的觀點,歷史發展的觀點看待啊?

【王俊秀】:從辯證的觀點來看,剛才實際上講過瞭城市在市場經濟這種環境下,由於陌生人之間這樣一種關系不信任是很自然的。辯證的講,信任並不是好事,因為信任會帶來風險,從辯證觀點是這樣的問題。陌生人社會裡面,無緣無故的信任肯定是有風險的,所以不信任是很自然的。但是,太高的不信任,整個對於社會發展是不利的。國外一些學者的觀點就是說中國社會屬於一個低度信任的社會,這樣的社會對於整個社會的發展肯定是不利的,在他們看來,信任是一種社會的美德,辯證的講,實際上信任是有好處,也有壞處的。但是,我們太低的信任,實際上對這個是不利的。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們社會的發展,從社會轉型來看,我們經歷的這種信任的高低實際上是起伏的,比如在文革期間,我們非常信任組織,幾乎是絕對的信任,但是這實際上也是不正常。文革以後的信任,實際上對組織的信任有一個重建的過程,在整個社會的轉型過程裡面,信任是一個逐漸重建的過程。在重建過程裡面,一是剛才講的陌生人的社會環境,再一個就是市場經濟過程裡面一些規則或者說法律現在還不完善,也就是說有很多人遇到假冒偽劣的商品、上當受騙,有這樣一些經歷,就會造成人對於其他人的不信任,或者說對於一些商傢或者其他的一些組織上的不信任。另外一種不信任,因為政府官員的貪污腐敗,還有一些官員的不作為或者亂作為,也會使得一些對於政府公共權力的執行者或者公共權力機關產生不信任。

[網友孫亞非]:請問二位嘉賓,中國社會信任度下降,主要有哪些緣由,媒體有否責任?

【王俊秀】:正常的媒體報道,比如說類似於像南京彭宇案的報道屬於正常的報道,應該說媒體是沒有什麼樣的責任。如果媒體不負責任的那些假的新聞報道,那就是對這個社會的信任有消極影響。所以,正常的媒體,因為它是一個社會的監督的功能,所以也無所謂正象或者負象,有人說法,太多不信任的信息公開會產生不信任,其實最主要的人物不在於媒體,而實際上這種現象也是存在的。媒體對這樣的現象展開充分的考慮,使大傢對此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1】【2】【3】
AD1591332327988B
arrow
arrow

    jjn995fd9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